如何理解目视进近实施中的保持目视间隔含义?
侧边栏壁纸
  • 累计撰写 73 篇文章
  • 累计收到 36 条评论

如何理解目视进近实施中的保持目视间隔含义?

spot
2025-05-11 / 0 评论 / 7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提问人:郭鹏
目前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已经实施了目视进近。依据民航局《关于在全国运输机场推广目视进近工作的通知》(局发明电〔2024〕2530号)和《推进民航华东地区运输机场目视进近工作方案》(华东局发明电〔2024〕1488号)要求,青岛胶东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将于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进行第一阶段目视进近运行试点验证工作,同时基于华东辖区机场目视进近实施规划,千万级(含)以上运输机场将全面实施目视进近运行。
要理解目视间隔,需先了解法规中关于目视间隔的定义、目的及实施方法:
下图为民航空发〔2008〕1号《目视间隔和进近实施暂行规定》
2025-05-11T15:17:40.png
下图为民航空发〔2008〕173号 《目视间隔和进近实施指导材料》
2025-05-11T15:18:01.png
下图为民航空发〔2008〕1号《目视间隔和进近实施暂行规定》
2025-05-11T15:18:13.png
下图为CCAR-93TM-R6 《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》
2025-05-11T15:18:30.png
当机组接受目视间隔时,驾驶员需自行保持与前方航空器的间隔,以避免尾流影响。尾流是飞机机翼升力的副产物,从起飞离地到降落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。尾流涡旋从飞机后方看是向外、向上,并环绕在翼尖周围。大型飞机测试表明,两侧涡旋保持略小于翼展的间隔,且尾流会随风漂移。
进入前机尾流区时,后机会因多种因素(如进入方向、前机重量和外形、后机大小、前后机距离、遭遇高度等)出现机身抖动、下沉、飞行状态急剧改变、发动机停车甚至飞机翻转等现象。例如,后机从后方进入前机一侧尾流中心时,一个机翼遇到上升气流,另一个机翼遇到下沉气流,飞机会因承受较大滚转力矩而急剧滚转。小型飞机尾随大型飞机起飞或着陆时,若进入前机尾流,处置不当可能引发飞行事故。
2025-05-11T15:18:48.png
2025-05-11T15:18:54.png

如何规避尾流风险?
下图为CCAR-93TM-R6 《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》
2025-05-11T15:19:14.png
2025-05-11T15:19:21.png
规避尾流的关键在于保持目视间隔。根据CCAR-93TM-R6《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》,我公司运行的B737系列机型均为中型机,需重点关注后机为中型机时的尾流间隔。虽然法规显示中型机之间无尾流间隔影响,但为确保安全着陆,仍需控制间隔,为前机提供足够时间脱离跑道,为后机创造干净安全的跑道环境。
2025-05-11T15:19:35.png
2025-05-11T15:19:53.png
数据来源
2025-05-11T15:20:33.png
2025-05-11T15:20:40.png
根据数据样本,进场航空器占用跑道时间基本集中在1分钟左右,但受多种因素(如飞机性能、跑道条件、气象条件、飞行员操作等)影响,部分航空器占用跑道时间可能超过60秒。首都机场细则也规定,目视进近航空器从飞越跑道入口至完全脱离跑道应不超过60秒,否则驾驶员需提前通知管制员。
复飞时机的建议
若前机未脱离跑道,复飞的最低时机是什么时候?
下图为CCAR-93TM-R6 《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》
2025-05-11T15:21:06.png
2025-05-11T15:21:16.png
根据CCAR-93TM-R6《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》,B737机型属于3类(非单发螺旋桨航空器)。首都机场细则规定,在仪表进近程序的最后进近阶段使用目视间隔时,航空器驾驶员应保持目视判断与其他相关航空器的安全间隔。当航空器进近至决断高度时,可能会遇到前机正在脱离跑道或即将离地的情况。此时,驾驶员可根据需要随时复飞并通报管制员。为降低低高度复飞的风险,公司建议,连续进近时,若后机高度低于60米/200英尺,而前机仍未脱离跑道,应执行复飞。

如何确定目视间隔?
下图为民航空发〔2008〕173号 《目视间隔和进近实施指导材料》
2025-05-11T15:21:42.png
在实际应用中,仅依靠目视观察难以准确判断前机的高度和距离。因此,需结合机载监控设备(如TCAS系统)和目视扫视来观察航空器。
下图信息来自AMM-34-45-00
2025-05-11T15:22:00.png
2025-05-11T15:22:08.png
2025-05-11T15:22:17.png
TCAS通过发射和接收信号获取其他飞机的高度、距离和方位数据,并在ND页面上显示。然而,TCAS显示可能受设备故障、电磁干扰、数据融合误差等因素影响,导致信息偏差。例如,机组曾反映TCAS显示目标位置与实际不符,原因可能是TCAS计算机内部计算错误或天线方向性变差。因此,飞行员需将目视观察与TCAS显示信息进行对比验证,确认其准确性。
借助TCAS获得高度和距离信息后,可结合时间换空间的方法确定间隔。主流民用航空器的下降率约为800英尺/分钟,加上200英尺的前机脱离决断高度,刚好形成1000英尺的高度差。按照3%的下滑剖面,对应的高距离比约为3海里。因此,当前机为中型机时,后机应至少保持3海里的间隔(与CCAR-98TM-R1中的雷达间隔不小于5.6千米相呼应)。除此之外,还应考虑前后机的速度差(B737进近速度大于大部分中型机)及前机因意外导致的占用跑道时间延长等情况,从而留出一定的余度。在进场繁忙的机场和时段,机组应尽力配合管制,若因间隔问题无法控制速度,应及时通报管制员。实际运行中,也可能出现前机未脱离但塔台已给出着陆指令的情况。此时,机组需合理评估前机能否及时脱离,并据此决策是否继续进近或复飞。PM也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间提示PF前机是否脱离,以增强机组的情景意识,辅助机长决策。
如何规避目视进近的相关风险?
1、熟悉程序与环境:机组在实施目视进近前,需充分熟悉目视进近程序,明确周边地形和障碍物位置,对进近中如何使用自动设备、规划进近计划、参考地图指示和仪表进近指示、在什么位置达到什么样的高度、形态、速度等做好充分准备。
2、严格标准喊话与分工协作:机组需严格遵守标准喊话,合理分工,充分利用观察员的作用,相互提醒,强化稳定进近意识,避免程序错漏忘。
3、保持安全间隔:跟随前机时,机组应保持与前机的安全间隔,避免尾流影响。
4、明确复飞程序:机组需明确复飞程序,做好预案。若尾流间隔不满足要求、失去目视参照物、前序航空器未脱离跑道、航空器故障或无法持续目视着陆跑道、前序航空器或不能执行目视进近时,应及时切换仪表进近或执行复飞,并通报管制员。建议最晚在200英尺高度作为复飞或继续进近的决策点。

飞行部十二大队 徐伟

0

评论 (0)

打卡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