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培训部飞行培训中心 崔新新
SFP,即 Short Field Performance,是波音 737-800 家族中的“短跑道性能”选型版。它专为提升短跑道爬升着陆性能,提高高原进近爬升能力而量身打造。与标准 B737-800 相比,SFP 究竟在哪些细节上动了“手术刀”?本文将逐层拆解两者的差异。
襟翼缝翼
标准构型下,襟翼在1-5时,缝翼处于部分放出位,当后缘襟翼超过5时,前缘缝翼将全部放出。而短跑道性能飞机,在后缘襟翼1-25时,前缘缝翼将保持部分放出,后缘襟翼在30、40时,才全放出。在备用放襟翼过程中,正常构型下,当后缘襟翼放到10后前缘襟翼过渡灯不再亮。而短跑道性能构型需后缘襟翼达到15。
自动缝翼工作的时机即发生在缝翼部分放出,且飞机接近临界迎角,缝翼在抖杆触发前自动放至全伸出。所以,短跑道性能飞机的自动缝翼工作的襟翼位置包含1、2、5、10、15与25。
襟翼减载保护后缘襟翼免于空气负载过量。标准构型只有在后缘襟翼30、40时,襟翼减载功能可用。而短跑道性能飞机,在襟翼10、15、25、30、40时均可用。当空速超过襟翼标牌速度1节即发生襟翼减载,当速度小于标牌速度4节时,后缘襟翼重新放出,此过程襟翼手柄位置不动。
襟翼减载使用的左侧空速数据,当机长侧空速错误的过高时,同样会发生襟翼减载,此种情况下,想要达到所需的襟翼位置,需要选择下一个襟翼位置。例如,若所需襟翼位置为30,需选择襟翼40。
另外,前缘襟翼开缝也可以作为一种选型,在襟翼40时,前缘襟翼开缝,增大临界迎角减小失速速度。
减速板
短跑道性能飞机在地面时,当拉起减速板手柄至UP位时,扰流板的升起角度更大以提高刹车性能。地面扰流板的升起角度统一修改成60°,内侧地面扰流板的升起角度由52°改为60°。飞行扰流板作动筒改为2阶段作动筒,在飞行时提供33°或38°的角度,在地面时提供更大的升起角度。
作动筒第1阶段为液压单独控制并通常在飞行时使用。为了防止飞行扰流板在空中意外展开角度超过33°或38°, 作动筒第2阶段为电控并且只能在飞机处于地面时启用。第2阶段的启用由飞行扰流板电磁关断活门和速度刹车手柄同时控制。
尾橇
短跑道构型飞机提供了双位置尾橇的选型。当起飞发生大姿态时,尾橇主要是用来保护机身受损。在着陆时,双位置尾橇可更多的伸出大约5英寸,这允许飞机进近时有更大的着陆姿态,进而减小进近速度,减少着陆距离。
当然,额外的修改还可能包含EEC版本的改变,接地时减少慢车推力的延迟时间,由5秒变为2秒,以缩短着陆距离。还有FMC性能数据的相应改变。在实际飞行中,我们可以通过FMC中的IDENT页中MODEL识别短跑道飞机构型,短跑道性能飞机的标识为B737-800W.1。
当跑道尽头近在咫尺,当机身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穿梭,B737-800SFP却用一次次轻盈的抬头、一次次利落的触地,告诉世界:短跑道也是它的舞台。它把工程师的毫米级锉刀、试飞员的百分度勇气,折进缝翼和扰流板之中,最终化作乘客眼中平稳的起落。下一次,当你在跑道看见它优雅转身,请记得——这不仅是钢铁与空气的舞蹈,更是人类用智慧把“极限”改写成“日常”的又一次壮举。
版权属于:
spot
作品采用:
《
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 (CC BY-NC-SA 4.0)
》许可协议授权
评论 (0)